那些从律师中选拔出来的法官,现在咋样了?
来源丨顶端新闻
一年前,河南首次在法院系统试点一项创新——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法官。这项破天荒的尝试,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如今,8名律师和法学专家正式成为员额法官,完成了这场华丽的转身。这场创新的试点法官,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的是律师,有的是法学讲师。他们带着丰富的法律经验和专业知识,开始了全新的法官生涯。他们不仅为法院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那么,这8名“半路出家”的法官,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这场改革又在法院系统中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Jlls)
(关注本号:法律人有益加强交流,共襄民主法治;
当事人可以后台留言,免费咨询法律问题)
新任法官1:当了9年律师的她转型后收入缩水六七成
11月6日,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举行新入额员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
35岁的陈亚俊难掩激动,“终于能穿上法袍、敲响法槌”。
去年,她还是河南万翔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有着9年的律师从业经验。当听说河南试点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选拔法官时,她毅然决然报名考试。
从律师到法官,在陈亚俊看来,并不是换一个赛道重新开始。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对案件的整体把控、细节处理相对成熟。法院不少同事评价她,“上手很快”。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举行新入额员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
对陈亚俊来说,转型做法官,有了体制内“身份”,同时也意味着要放弃丰厚的年薪。她算了一笔账,收入大概缩水六七成。即便如此,她还是要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不少同行有意向,可惜执业年限不够。”她说,成为法官,是年少时就有的梦想。
转型后,她发现工作更忙碌了。在一年考察期里,她主要在立案庭做诉前调解团队长,协调管理13名驻院调解员、6个专业调解组织实质性化解纠纷,月均调撤案件约600件。做律师时年均接案30余件,整体自由度高。“如今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她感叹。
一年“预热期”过后,陈亚俊如今要以法官身份“单飞”了。“律师的职责是维护一方当事人利益,而法官要站在双方当事人角度,从证据、诉求等多方面考量。”陈亚俊说,这要多向有经验的法官学习,比如庭审发问技巧,如何迅速抓住争议焦点。
新任法官2:党校法学理论讲师入选,忙时一天接100多个电话
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
举行新任职员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
追踪:国内首位律师转型的高级法官已离职,现任高校教授
在2022年,商建刚,这位身经百战的律师和法官,再次转身为上海政法学院的副教授。对于这个新的角色,他有着深入的感悟。他在微博上写下近千字的心得,将律师、法官和教授这三个职业比喻为不同的角色,并深入分析了每个角色的特性和要求。
他说:“律师的工作就像是为当事人提供智力劳动和时间,就像钟点工一样收费;法官则是做出判断的人,像是足球场的裁判员,跑动的距离不比运动员少;而教授是知识生产者,不能仅仅做知识的搬运工,需要与已经有的思想对话,类似于专利一样有新颖性、创造性。”
商建刚强调,法官、律师和法学专家都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之间的流通有利于司法队伍的结构优化,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他作为国内首位从律师中遴选的高级法官,商建刚一直关注着该制度在各地的实施。
他表示:“体制内的法官对于法条、判例更为熟悉;而律师转型当法官,办案效率强,认定事实上非常清晰。”对于未来的发展,商建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新人法官们”不要完全被体制化。“
既然想引进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就应该创新考核机制和管理模式,允许更多声音出现。” 他相信:“绝大部分法律人想进入法院,都有去创造自己心目中法治世界的想法,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判决。”通过这次职业的再次转变,商建刚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带给年轻的法律人,共同为建设更完善的法治世界贡献力量。
背景:去年河南首次试点公开选拔法官8人“带额入编”
顶端新闻记者从以上两家法院获悉,最终各录取4名,为6名律师2名法学专家,平均年龄36岁。在一年的考察期内,被分至执行局、立案庭等部门工作。
对比体制内成长起来的法官和此次公开选拔的法官,成长为员额法官的“时间历程”差距并不多大。
据了解,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到成长为一名员额法官,其中硬性要求是,本科生、研究生须分别工作5年、4年以上,此外会受到名额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成长期”需要约七八年。
而此次选拔法官,要求有8年以上从业经历,招录时标注为员额法官,也就是“带额入编”。这样算来,其职业发展速度和前者基本相当。
全国对比:9省市公开选拔法官“冷热不均”有人弃千万年薪参选,有职位无一人入选
2015年,一项全新的法官选拔制度在中国正式启动——从优秀的律师和法学专家中选拔法官。这一创新举措的灵感源自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一项提议,旨在建立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也为《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修订提供了政策支持。
据顶端新闻记者报道,目前至少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陕西、山东、吉林、河南等9个省市已经落实了这一制度,但选拔出的法官名额仍然有限。
有的地方注重选拔高级法官,有的则在基层法院进行选拔。而此次河南的选拔显然属于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上海率先试点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选拔高级法官和检察官。当时,来自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商建刚被选任为三级高级法官,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一制度也曾遭遇过“冷遇”。2019年,陕西发布公告公开选拔法官6名、检察官3名,但在开考前夕,因为报名人数不足,有7个职位的选拔计划被取消了。据《南方周末》报道,一名参与选拔的遴选委员会委员透露,当年应考者弃考比例比较大,最终参考者均未通过笔试。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选拔法官这一制度的生命力。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为法官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和思维,更可以提升法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举措。
从律师中选拔法官,这是我的三个观点
在法律界,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法官,这一举措旨在增强法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同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法官的初衷。
毕竟,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熟知法律的运作方式,理解案件的复杂性,这使得他们在转行成为法官后能够迅速适应角色,更好地行使司法权力。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律师和法官的角色存在明显的差异。律师注重的是为客户争取权益,而法官则是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公平。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素养。因此,对于从律师中选拔出来的法官,需要进行全面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他们具备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力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从律师中选法官这个选拔机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必须确保所有的律师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选拔,而不能受到任何不公正的待遇。同时,对于选拔标准,应该明确、公开,让每一个参与选拔的律师都清楚自己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公众对这一举措的看法。
从律师中选拔法官,需要充分地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整个过程。这样,公众才能对这一举措产生信任和支持。
总的来说,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法官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它能够为我们的司法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我们必须谨慎地处理这一举措,确保选拔过程公平、透明,并给予新任法官充分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让每一个公民在司法面前感受到公平和尊重。